好的,遵照您的要求,我将不遗漏地给出这段内容中涉及到的所有公式,并为每个公式提供最详细具体的解释以及具体的数值示例,同时严格按照指定的格式包裹公式。
1. 胶束化化学平衡方程
n S − + ( n − m ) N a + ⇌ K mic ( S n N a n − m ) m − n \mathrm{~S}^{-}+(n-m) \mathrm{Na}^{+} \stackrel{K_{\text {mic }}}{\rightleftharpoons}\left(\mathrm{S}_{n} \mathrm{Na}_{n-m}\right)^{m-}
n S − + ( n − m ) Na + ⇌ K mic ( S n Na n − m ) m −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此化学方程式是“闭合缔合模型”的核心,它描述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(如此处的SDS)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的动态平衡过程。
S − S^{-} S − : 代表表面活性剂的阴离子部分,即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。这是构成胶束的“单体”。
N a + Na^{+} N a + : 代表抗衡离子(反离子),在此为钠离子。
n n n : 称为聚集数 (Aggregation Number),是一个无量纲的整数,表示形成一个胶束所需要的表面活性剂单体的数量。对于SDS,在室温下 n n n 通常在60左右。
m m m : 表示一个胶束所带的净电荷数。由于静电吸引,一部分反离子 (N a + Na^{+} N a + ) 会被束缚在带负电的胶束表面,从而中和掉一部分电荷。因此,胶束的净电荷绝对值 m m m 总是小于聚集数 n n n 。
( n − m ) (n-m) ( n − m ) : 代表被束缚在胶束表面的反离子的数量。
( S n N a n − m ) m − (\mathrm{S}_{n} \mathrm{Na}_{n-m})^{m-} ( S n Na n − m ) m − : 代表最终形成的胶束。它是一个由 n n n 个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和 ( n − m ) (n-m) ( n − m ) 个反离子组成的聚集体,整体带有 m − m- m − 的净电荷。
K mic K_{\text {mic}} K mic : 代表该胶束化过程的平衡常数 ,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平衡移动的方向。一个很大的 K mic K_{\text {mic}} K mic 值意味着平衡强烈地倾向于形成胶束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2. 胶束化平衡常数 (公式1)
K m i c = [ ( S n N a n − m ) m − ] [ S − ] n [ N a + ] n − m K_{\mathrm{mic}}=\frac{\left[\left(\mathrm{S}_{n} \mathrm{Na}_{n-m}\right)^{m-}\right]}{\left[\mathrm{S}^{-}\right]^{n}\left[\mathrm{Na}^{+}\right]^{n-m}}
K mic = [ S − ] n [ Na + ] n − m [ ( S n Na n − m ) m − ]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这是基于上述化学平衡方程写出的热力学平衡常数表达式,遵循质量作用定律。
方括号 [ . . . ] [...] [ ... ] 表示各物种的摩尔浓度(单位:mol/L 或 M)。在更严格的定义中,应使用活度,但文中提到“CMC足够低,因此离子活度系数可以安全地近似为1”,所以这里直接使用浓度。
[ ( S n N a n − m ) m − ] [(\mathrm{S}_{n} \mathrm{Na}_{n-m})^{m-}] [( S n Na n − m ) m − ] : 产物(胶束)的平衡摩尔浓度。
[ S − ] [\mathrm{S}^{-}] [ S − ] : 反应物(自由的表面活性剂单体)的平衡摩尔浓度。
[ N a + ] [\mathrm{Na}^{+}] [ Na + ] : 反应物(自由的反离子)的平衡摩尔浓度。
注意,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分别是它们在平衡方程中的化学计量系数 n n n 和 ( n − m ) (n-m) ( n − m ) 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在本文的计算流程中,并没有直接去计算 K mic K_{\text{mic}} K mic 的具体数值。这个公式主要是作为理论推导的出发点,通过与热力学基本方程(如公式2)结合,最终推导出用实验可测量(CMC和 α \alpha α )来计算热力学参数(如 Δ mic G ˉ ∘ \Delta_{\text{mic}}\bar{G}^{\circ} Δ mic G ˉ ∘ )的实用公式(如公式4)。
3. 胶束电离度 (α \alpha α ) 的定义
α = m / n
\alpha = m/n
α = m / n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α \alpha α 是胶束电离度 ,一个非常关键的无量纲参数,其值介于0和1之间。
它从宏观上描述了胶束的带电程度。其物理意义是:胶束的实际净电荷数 m m m 与其可能的最大电荷数 n n n (即所有单体的头部基团都解离且没有反离子结合) 的比值。
也可以理解为,对于构成胶束的 n n n 个单体,平均有 m m m 个反离子是自由的,而有 ( n − m ) (n-m) ( n − m ) 个反离子是与胶束结合的。因此,α \alpha α 也代表了未与胶束结合的反离子所占的比例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查阅文中的表1:
在最低温度 T = 284 K T=284 \mathrm{~K} T = 284 K 时, α = 0.19 \alpha = 0.19 α = 0.19 。这意味着对于一个聚集数 n = 72 n=72 n = 72 的胶束,其净电荷为 m = 0.19 × 72 ≈ 14 m = 0.19 \times 72 \approx 14 m = 0.19 × 72 ≈ 14 。
在最高温度 T = 333 K T=333 \mathrm{~K} T = 333 K 时, α = 0.26 \alpha = 0.26 α = 0.26 。这意味着对于一个聚集数 n = 47 n=47 n = 47 的胶束,其净电荷为 m = 0.26 × 47 ≈ 12 m = 0.26 \times 47 \approx 12 m = 0.26 × 47 ≈ 12 。
这个例子也展示了 α \alpha α 是随温度变化的。
4. 摩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 (公式2)
Δ m i c G ˉ ∘ = − R T ln K m i c \Delta_{\mathrm{mic}} \bar{G}^{\circ}=-R T \ln K_{\mathrm{mic}}
Δ mic G ˉ ∘ = − RT ln K mic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这是热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,它将宏观的化学过程自发性(由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 Δ G ∘ \Delta G^{\circ} Δ G ∘ 体现)与微观的平衡位置(由平衡常数 K K K 体现)联系起来。
Δ mic G ˉ ∘ \Delta_{\text{mic}}\bar{G}^{\circ} Δ mic G ˉ ∘ : 指每摩尔表面活性剂单体 从游离状态转变为胶束状态时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。上划线“bar”表示这是一个摩尔量。单位通常是 kJ/mol \text{kJ/mol} kJ/mol 或 J/mol \text{J/mol} J/mol 。负值表示胶束化过程是自发的。
R R R : 理想气体常数, R = 8.314 J ⋅ K − 1 ⋅ m o l − 1 R = 8.314 \mathrm{~J} \cdot \mathrm{K}^{-1} \cdot \mathrm{mol}^{-1} R = 8.314 J ⋅ K − 1 ⋅ mol − 1 。
T T T : 绝对温度,单位为开尔文 (K)。
ln K mic \ln K_{\text{mic}} ln K mic : 平衡常数 K mic K_{\text{mic}} K mic 的自然对数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同公式2一样,该公式是理论推导的一环,用于连接 K mic K_{\text{mic}} K mic 和最终的计算公式。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是先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出 Δ mic G ˉ ∘ \Delta_{\text{mic}}\bar{G}^{\circ} Δ mic G ˉ ∘ ,然后如果需要,可以反推出 K mic K_{\text{mic}} K mic 的值。
5. 摩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近似计算 (公式4)
Δ m i c G ˉ ∘ ≈ R T ( 2 − α ) ln C M C \Delta_{\mathrm{mic}} \bar{G}^{\circ} \approx R T(2-\alpha) \ln \mathrm{CMC}
Δ mic G ˉ ∘ ≈ RT ( 2 − α ) ln CMC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这是一个从前述理论公式推导出的、极其重要的近似工作方程 。它允许我们直接使用实验可测定的临界胶束浓度(CMC)和胶束电离度(α \alpha α )来计算胶束化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。
推导中的关键近似 :
大聚集数近似 :由于 n n n 很大(通常 > 50),在对公式2的展开式中,1 n ln [ 胶束浓度 ] \frac{1}{n} \ln [\text{胶束浓度}] n 1 ln [ 胶束浓度 ] 这一项被认为很小而可以忽略。
CMC点近似 :在临界胶束浓度点,溶液中自由单体浓度 [ S − ] [\mathrm{S}^{-}] [ S − ] 和自由反离子浓度 [ N a + ] [\mathrm{Na}^{+}] [ Na + ] 都约等于CMC值。
单位注意事项 : 在进行对数计算时,浓度(CMC)必须是无量纲的。通常的做法是将其摩尔浓度值除以标准浓度 c ∘ = 1 M c^\circ = 1 \text{ M} c ∘ = 1 M 。例如,如果 CMC = 0.0082 M \text{CMC} = 0.0082 \text{ M} CMC = 0.0082 M ,那么在公式中 ln CMC \ln \text{CMC} ln CMC 实际上是 ln ( 0.0082 / 1 ) \ln(0.0082/1) ln ( 0.0082/1 ) 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6. 吉布斯-赫姆霍兹方程
∂ ( Δ G / T ) ∂ T = − Δ H T 2 \frac{\partial(\Delta G / T)}{\partial T}=\frac{-\Delta H}{T^{2}}
∂ T ∂ ( Δ G / T ) = T 2 − Δ H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这是经典热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关系式,它描述了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率与焓变之间的精确关系。
∂ ( Δ G / T ) / ∂ T \partial(\Delta G / T)/\partial T ∂ ( Δ G / T ) / ∂ T : 表示函数 ( Δ G / T ) (\Delta G / T) ( Δ G / T ) 对温度 T T T 的偏导数(在恒压下)。
Δ H \Delta H Δ H : 反应的焓变。
在本文中,该方程是理论工具,用于从吉布斯自由能的表达式(公式4)推导出焓变的表达式(公式5)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此公式本身不用于直接计算,而是作为推导下一步公式的桥梁。
7. 摩尔标准焓变 (公式5)
Δ m i c H ˉ ∘ ≈ − R T 2 [ ( 2 − α ) ( ∂ ln C M C ∂ T ) − ( ∂ α ∂ T ) ln C M C ] \Delta_{\mathrm{mic}} \bar{H}^{\circ} \approx-R T^{2}\left[(2-\alpha)\left(\frac{\partial \ln \mathrm{CMC}}{\partial T}\right)-\left(\frac{\partial \alpha}{\partial T}\right) \ln \mathrm{CMC}\right]
Δ mic H ˉ ∘ ≈ − R T 2 [ ( 2 − α ) ( ∂ T ∂ ln CMC ) − ( ∂ T ∂ α ) ln CMC ]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此公式是通过将公式4代入吉布斯-赫姆霍兹方程并对温度求导得到的,用于计算胶束化的摩尔标准焓变 Δ mic H ˉ ∘ \Delta_{\text{mic}}\bar{H}^{\circ} Δ mic H ˉ ∘ 。
这个表达式比许多简化模型更精确,因为它同时考虑了两个关键因素随温度的变化:
( ∂ ln C M C ∂ T ) (\frac{\partial \ln \mathrm{CMC}}{\partial T}) ( ∂ T ∂ l n CMC ) : ln C M C \ln \mathrm{CMC} ln CMC 对温度的导数,反映了CMC本身随温度的变化趋势。
( ∂ α ∂ T ) (\frac{\partial \alpha}{\partial T}) ( ∂ T ∂ α ) : 胶束电离度 α \alpha α 对温度的导数,反映了胶束表面反离子结合程度随温度的变化。
要使用此公式,必须先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出 ln C M C \ln \mathrm{CMC} ln CMC 和 α \alpha α 作为温度的函数,然后求出它们在特定温度点的导数值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8. 摩尔标准熵变 (公式6)
Δ m i c G ˉ ∘ = Δ m i c H ˉ ∘ − T Δ m i c S ˉ ∘ \Delta_{\mathrm{mic}} \bar{G}^{\circ}=\Delta_{\mathrm{mic}} \bar{H}^{\circ}-T \Delta_{\mathrm{mic}} \bar{S}^{\circ}
Δ mic G ˉ ∘ = Δ mic H ˉ ∘ − T Δ mic S ˉ ∘
9. CMC以下溶液电导率 (公式7)
κ = ( λ S − + λ N a + ) C T = p 1 C T \kappa=\left(\lambda^{S^{-}}+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\right) C_{\mathrm{T}}=p_{1} C_{\mathrm{T}}
κ = ( λ S − + λ Na + ) C T = p 1 C T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此公式描述了在低于CMC的浓度范围内,SDS溶液的电导率 κ \kappa κ 与其总浓度 C T C_{\mathrm{T}} C T 之间的关系。
基本假设 : 在此浓度区域,SDS被视为完全解离的1:1强电解质,溶液中只存在自由的 S − S^- S − 和 N a + Na^+ N a + 离子,且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不随浓度变化。
κ \kappa κ : 溶液的电导率 (Conductivity),实验测量值,单位通常是 mS/cm \text{mS/cm} mS/cm 或 μS/cm \text{μS/cm} μS/cm 。
C T C_{\mathrm{T}} C T : 表面活性剂的总摩尔浓度。
λ S − \lambda^{S^{-}} λ S − 和 λ N a + 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 λ Na + : 分别是十二烷基硫酸根阴离子和钠离子的离子摩尔电导率 ,单位为 m S ⋅ c m − 1 ⋅ M − 1 \mathrm{mS} \cdot \mathrm{cm}^{-1} \cdot \mathrm{M}^{-1} mS ⋅ cm − 1 ⋅ M − 1 。
p 1 p_1 p 1 : 代表电导率-浓度图(如文中的图1)在CMC以下部分的直线斜率 。从实验上看,p 1 = λ S − + λ N a + p_1 = \lambda^{S^{-}}+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 p 1 = λ S − + λ Na + 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10. 胶束离子电导率的斯托克斯定律近似 (公式9)
λ m i c ≈ m 2 n 1 / 3 λ S − \lambda^{\mathrm{mic}} \approx \frac{m^{2}}{n^{1/3}} \lambda^{\mathrm{S}^{-}}
λ mic ≈ n 1/3 m 2 λ S −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此公式用于估算未知的胶束本身的摩尔电导率 λ mic \lambda^{\text{mic}} λ mic 。
它基于斯托克斯定律 的物理图像:一个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(与电导率相关)正比于其电荷,反比于其尺寸(流体动力学半径)。
m 2 m^2 m 2 : 电导率与粒子所带电荷的平方 成正比。
n 1 / 3 n^{1/3} n 1/3 : 假设胶束为球形,其体积正比于聚集数 n n n ,因此其半径与 n 1 / 3 n^{1/3} n 1/3 成正比。这里用 n 1 / 3 n^{1/3} n 1/3 来近似代表胶束的尺寸。
λ S − \lambda^{\mathrm{S}^{-}} λ S − : 以单个表面活性剂阴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作为参考和比例因子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11. 求解 α \alpha α 的二次方程 (公式12)
n 2 / 3 ( p 1 − λ N a + ) α 2 + λ N a + α − p 2 = 0 n^{2/3}\left(p_{1}-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\right) \alpha^{2}+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 \alpha-p_{2}=0
n 2/3 ( p 1 − λ Na + ) α 2 + λ Na + α − p 2 = 0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这是一个关于未知数 α \alpha α 的二次方程,是本文从电导率数据中提取 α \alpha α 值的核心计算公式。
它是通过联立CMC以上电导率的复杂表达式和斯托克斯定律近似(公式9)等一系列代数变换得到的。
p 1 p_1 p 1 和 p 2 p_2 p 2 分别是电导率-浓度图上CMC前后的直线斜率,是直接的实验数据。
n n n 和 λ N a + 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 λ Na + 是在特定温度下已知或从文献中查阅的参数。
通过求解这个形式为 A α 2 + B α + C = 0 A\alpha^2 + B\alpha + C = 0 A α 2 + B α + C = 0 的方程,取其物理上合理的正根(因为 α \alpha α 必须为正),就可以得到胶束电离度 α \alpha α 。
具体数值示例 :
使用 T = 298 K T=298 \mathrm{~K} T = 298 K 的数据和图1的估算值。
已知/估算参数 :
n = 62 ⟹ n 2 / 3 ≈ 15.67 n=62 \implies n^{2/3} \approx 15.67 n = 62 ⟹ n 2/3 ≈ 15.67
p 1 ≈ 80 m S ⋅ c m − 1 ⋅ M − 1 p_1 \approx 80 \mathrm{~mS} \cdot \mathrm{cm}^{-1} \cdot \mathrm{M}^{-1} p 1 ≈ 80 mS ⋅ cm − 1 ⋅ M − 1
λ N a + = 50.6 m S ⋅ c m − 1 ⋅ M − 1 \lambda^{\mathrm{Na}^{+}} = 50.6 \mathrm{~mS} \cdot \mathrm{cm}^{-1} \cdot \mathrm{M}^{-1} λ Na + = 50.6 mS ⋅ cm − 1 ⋅ M − 1
估算 p 2 p_2 p 2 : CMC后曲线的斜率明显变小。取点 ( CMC = 8.2 mM , κ ≈ 0.7 mS/cm ) (\text{CMC}=8.2 \text{ mM}, \kappa \approx 0.7 \text{ mS/cm}) ( CMC = 8.2 mM , κ ≈ 0.7 mS/cm ) 和 ( C T = 15 mM , κ ≈ 0.9 mS/cm ) (\text{C}_T=15 \text{ mM}, \kappa \approx 0.9 \text{ mS/cm}) ( C T = 15 mM , κ ≈ 0.9 mS/cm ) 。
p 2 ≈ 0.9 − 0.7 ( 0.015 − 0.0082 ) = 0.2 0.0068 ≈ 29.4 m S ⋅ c m − 1 ⋅ M − 1 p_2 \approx \frac{0.9 - 0.7}{(0.015 - 0.0082)} = \frac{0.2}{0.0068} \approx 29.4 \mathrm{~mS} \cdot \mathrm{cm}^{-1} \cdot \mathrm{M}^{-1} p 2 ≈ ( 0.015 − 0.0082 ) 0.9 − 0.7 = 0.0068 0.2 ≈ 29.4 mS ⋅ cm − 1 ⋅ M − 1 。
构建方程 :
15.67 × ( 80 − 50.6 ) α 2 + 50.6 α − 29.4 = 0 15.67 \times (80 - 50.6) \alpha^{2} + 50.6 \alpha - 29.4 = 0
15.67 × ( 80 − 50.6 ) α 2 + 50.6 α − 29.4 = 0
460.6 α 2 + 50.6 α − 29.4 = 0 460.6 \alpha^{2} + 50.6 \alpha - 29.4 = 0
460.6 α 2 + 50.6 α − 29.4 = 0
求解方程 :
α = − B ± B 2 − 4 A C 2 A = − 50.6 + 50. 6 2 − 4 ( 460.6 ) ( − 29.4 ) 2 ( 460.6 ) \alpha = \frac{-B \pm \sqrt{B^2 - 4AC}}{2A} = \frac{-50.6 + \sqrt{50.6^2 - 4(460.6)(-29.4)}}{2(460.6)}
α = 2 A − B ± B 2 − 4 A C = 2 ( 460.6 ) − 50.6 + 50. 6 2 − 4 ( 460.6 ) ( − 29.4 )
α = − 50.6 + 2560.36 + 54170 921.2 = − 50.6 + 238.2 921.2 ≈ 0.204 \alpha = \frac{-50.6 + \sqrt{2560.36 + 54170}}{921.2} = \frac{-50.6 + 238.2}{921.2} \approx 0.204
α = 921.2 − 50.6 + 2560.36 + 54170 = 921.2 − 50.6 + 238.2 ≈ 0.204
结论 : 通过图上估算得到的 α ≈ 0.204 \alpha \approx 0.204 α ≈ 0.204 ,与表1中的值 α = 0.22 \alpha = 0.22 α = 0.22 非常接近,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。
12. ln C M C \ln \mathrm{CMC} ln CMC 的拟合函数
ln C M C = A + B T + C / T
\ln \mathrm{CMC}=A+B T+C/T
ln CMC = A + BT + C / T
最详细具体的解释 :
这是一个经验(或半经验)函数,用于拟合实验测得的一系列不同温度 T T T 下的 ln ( CMC ) \ln(\text{CMC}) ln ( CMC ) 数据点。
其目的是获得一个连续、光滑且可微分的解析表达式,以精确计算导数 ( ∂ ln C M C ∂ T ) (\frac{\partial \ln \mathrm{CMC}}{\partial T}) ( ∂ T ∂ l n CMC ) ,这对于计算焓变(公式5)是必需的。
A , B , C A, B, C A , B , C 是拟合常数,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。
这个函数形式比简单的多项式(如二次或三次)更受青睐,因为它能很好地描述许多表面活性剂所表现出的 U 型 ln ( CMC ) − T \ln(\text{CMC})-T ln ( CMC ) − T 曲线(即存在一个CMC最低的温度点)。
具体数值示例 :